佛像:发展与历史

Buddha Statue: The development and history

佛像的建造始于佛陀涅槃后近五百年。在佛像诞生之前,人们用舍利塔、佛陀足迹、菩提树和象征性手势来象征佛陀。

一、印度河流域文明

在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人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佛像,但没有留下任何佛像的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感到需要用类似人形的佛像来缅怀佛陀,于是便开始建造佛像。佛陀涅槃后,他的舍利被分散存放在舍利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纪念佛陀的教诲和贡献,并尝试建造他的佛像。例如,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为了纪念佛陀而建造了佛像。然而,这些佛像是否于佛陀在世时建造尚无定论。人们认为,即使建造了这些佛像,也很难保存很久。历史证据表明,人形佛像的创作始于大乘佛教兴起之后。在此之前,佛像仅以象征性的方式呈现。

根据佛教传统,佛陀在世时,弟子们因戒律(律藏)不制作佛像。这条戒律禁止以视觉形式呈现佛像。然而,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这一限制逐渐放宽,艺术家们开始创作佛像。佛像曾被用作崇拜和冥想的对象,并成为弘扬佛陀教义和哲学的媒介。最初,人们崇拜的是舍利塔和菩提树等象征性物品,但逐渐地,佛像成为佛教崇拜的核心。

犍陀罗和马图拉艺术流派在佛像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流派制作的佛像具有鲜明的特色和艺术技巧。犍陀罗艺术受到希腊艺术的影响,引入了拟人化的佛像形象,融合了印度和希腊元素。另一方面,马图拉艺术则强调了印度本土风格。贵霜皇帝迦腻色迦(公元127-151年)统治时期,佛像建造蓬勃发展。迦腻色迦在弘扬佛教、建造寺院和佛像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佛像的创作传统始于佛陀涅槃后的几个世纪。在此之前,佛像的象征物如舍利塔和菩提树等被用来象征佛陀。佛像的创作标志着佛教艺术和建筑史上的重要篇章。希腊工匠遵循希腊化时期的传统制作佛像。后来,印度也出现了佛像,并受到不同风格和国家的影响。例如,中国就采用了独特的佛像风格,并发展出自己的艺术流派,其灵感源自其文化传统。

佛像的形体特征,例如其姿势和手势,都被认为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许多佛教徒重视佛像的形体特征,但佛像本身也承载着象征意义。最初,佛像的形体特征是根据佛经雕刻的,包含三十二大形体和八十小形体。然而,大多数佛像描绘的都是简单的姿态,并非严格遵循这些描述。

大乘佛教是佛像数量最多的宗派。藏传佛教强调密宗和神秘主义的阐释,也对佛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公元五世纪之后。

二、尼泊尔尼佤族经典佛像代表

毗卢遮那佛:

在众多佛像中,毗卢遮那佛被认为是最高尚、最重要的佛像。毗卢遮那佛代表了佛陀教义的宇宙性和普遍性。在藏传佛教寺庙中,最显赫的佛像往往是毗卢遮那佛。一个显著的例子是藏传佛教拉萨大昭寺的毗卢遮那佛像。这座寺庙是最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

宝生佛:

宝生佛象征着佛陀教义的转化力量和布施的培养。宝生佛像通常面色呈黄色,并带有象征布施的手势(手印)。这些佛像在藏传佛教和东亚佛教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又称不空成就佛,被尊崇为象征无量智慧之光的神祇。在净土宗中,阿弥陀佛尤其受尊崇,其佛像通常以宁静祥和的面容呈现,象征着平和与觉悟。这些佛像通常以绿色为主色调,是净土宗佛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空成就佛:

在众多佛像中,不空成就佛是重要的代表。它象征着超越恐惧,体现了智慧和无畏等品质。不空成就佛像通常面色青绿,并结无畏印(无畏的手势)。这些佛像与北方联系紧密,被认为是佛陀的守护象征。在佛教哲学中,不空成就佛被视为成就成功和实现精神愿望的象征。

不动佛:

不动佛是五方佛之一,象征着觉悟的不可动摇性,以及将愤怒转化为如镜般智慧的能力。在佛教图像中,不动佛像通常被描绘成面色深蓝,端坐冥想,右手结地印,触地,象征着坚定不移和顿悟的时刻。不动佛像在金刚乘传统中尤为突出,在金刚乘传统中,不动佛与东方和妙喜净土联系在一起。不动佛像在旨在净化身心、净化内心的密宗修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而言之,佛像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意义。它们的名称和形态各异,但都体现了佛教的教义和理念,象征着佛陀永恒的影响力。

三、尼泊尔佛像的发展
尼泊尔佛像的传统与印度相似,尤其是在艺术风格和演变方面。尼泊尔的佛像主要分为两类:

受印度笈多艺术风格影响的佛像;马拉时期的佛像,体现了尼泊尔的传统工艺。在离车王朝(约公元450-750年)时期,尼泊尔开始创作佛像。这一时期的艺术工艺与印度传统,尤其是笈多风格密切相关。一个显著的例子是摩那提婆国王在斯瓦扬布纳特佛塔安放的佛像。另一个例子是佛教圣地(佛龛)和寺庙的建造,这些建筑体现了印度和尼泊尔艺术传统的融合。历史记载表明,印度和当地艺术家都为这些创作做出了贡献。

在马拉时期,尼泊尔的佛教艺术达到了极致。这一时期,尼泊尔建造了众多佛像和佛教寺庙。这些佛像精雕细琢,体现了密宗和金刚乘佛教的影响。如今,马拉时期和离车时期的佛像被视为尼泊尔佛教艺术的杰作。它们是印度和尼泊尔佛教传统之间深厚渊源的历史见证,并因其艺术和精神意义而备受推崇。纳拉扬坦神庙(Narayan Than Mandir)的大型金属佛像也是离车时期的雕像。斯瓦扬布寺(Swayambhu Chaitya)后方的佛像也是离车时期的。在离车时期之前,尼泊尔和印度的雕塑风格基本一致。

后来,在马拉时期(公元1200年至1769年,马拉统治尼泊尔),穆斯林入侵印度,佛教被彻底摧毁。当时的印度佛教尚未发展。当时,印度艺术家移居到尼泊尔等佛教盛行的国家。在尼泊尔,穆斯林的影响并不大。在穆斯林的影响尚未消退之后,来到尼泊尔的艺术家开始在尼泊尔创作雕像。随后,尽管外来的艺术家对雕塑艺术产生了一些新的影响,但他们最终还是以尼泊尔独特的风格塑造了它。无论有多少印度艺术家来到尼泊尔,他们都未表现出任何异域情调,因为他们深受尼泊尔气候的影响。正因如此,尼泊尔的雕塑从一开始就拥有独特的地位,并且这种艺术在其本土传统中蓬勃发展。因此,在马拉时期,尼泊尔风格的雕塑得到了发展。

逐渐地,密宗在佛教中的运用开始增多。从象征意义来看,金属雕像的制作技术始于离车王朝时期之后。到了马拉时期,尼泊尔已经用金属制作了大量艺术雕像。尼泊尔现存的所有佛像均为马拉时期风格,因此马拉时期也被称为雕塑的黄金时代。

四、如何制作佛像

尼泊尔的铜像制作传统比印度更为悠久,至今依然如此。印度则主要以青铜雕像为主。印度的雕像制作工艺称为砂型铸造,而尼泊尔的雕像制作工艺称为失蜡铸造。尼泊尔的雕像也使用青铜制作,但所有材料均从印度进口。尼泊尔并非砂型铸造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在砂型铸造方面,印度艺术家技艺精湛。

Buddha Statue 1

换句话说,印度制造的青铜雕像在全球市场上需求旺盛。在尼泊尔寒冷的气候下,失蜡铸造是主要方法。尼泊尔艺术家以精湛的铜像制作技艺而闻名。随着尼泊尔艺术家开始用铜金属制作雕像,尼泊尔的铜像在全球市场上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大多数黄铜和青铜雕像产自印度,出口到国外时也被称为印度制造。黄铜和青铜雕像在尼泊尔并不受重视。

Buddha Statue 4

在尼泊尔,黄铜或青铜的用途包括餐盘、水龙头和寺庙钟。在尼泊尔,佛像主要由铜和青铜混合制成。早期的佛像多由纯铜制成。用纯铜铸造佛像的过程非常困难。将铜和青铜混合制成佛像或进行铸造后,制作过程会变得更加容易,铸件看起来也非常干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制作佛像时会混合使用铜和青铜。在尼泊尔,8英寸的佛像销量最高。

拉利特卡拉议会议员普拉迪普·沙迦(Pradip Shakya)与著名佛教学者巴桑塔·马哈尔詹(Basanta Maharjan)与“轮子技术:珠穆朗玛峰”团队进行了一场深入探讨。他们的讨论围绕佛像的复杂性和意义展开,深入探讨了其艺术、文化和精神层面。此次交流凸显了双方共同致力于保护和理解与佛教艺术和哲学相关的丰富遗产。